▲陽明交大藝文中心洪惠冠主任(中)和陽明交大生科學院副院長蕭育源(左)、應用藝術所校友羅怡婷(右)共創的〈蛋白質人〉一同合影。(圖/交大藝文中心提供)
【大成報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交大藝文空間即日起至10/24日,盛大推出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共有25位藝術家及2個團隊參展,展出22件複合媒材、數位運算、生物科技藝術等作品,各自針對後人類、多元物種與生態環境當前面臨的挑戰與複雜關係,提出觀點與回應。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即日起至10/24日在交大藝文空間登場,總策展人陽明交大應藝所賴雯淑所長拋出核心提問:「我們該如何重新思考與建構後人類與多元物種的關係?」(圖/交大藝文中心提供)
交大藝文中心表示,為回應2050淨零排放宣言,陽明交通大學採多元路徑實踐聯合國永續治理目標(SDGs),以智慧科技和藝術介入為永續治理實踐路徑之一,關注全球永續議題。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所長賴雯淑教授和帶領的六燃博物館團隊特別精心策劃推出「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拋出核心提問:「我們該如何重新思考與建構後人類與多元物種的關係?」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即日起至10/24日在交大藝文空間登場,總策展人陽明交大應藝所賴雯淑所長賴雯淑、孫佳綺 的作品〈種子庫.交換所〉。(圖/交大藝文中心提供)
賴雯淑教授表示,一次又一次的基因改造衝擊著各類物種,是人為介入的快速演化,引發顯著的差異化進程。差異化已然成為人類目前存在和思考模式,也成為一種解疆域化的狀態。如果藉由科技介入來改造人、改造其他物種,進而改造我們與他者的關係成為現實,且深信不疑,那麼在朝向自由的同時,是否也逐步遠離了自由?一旦自由意志幽靈化,平等是否仍然存在?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即日起至10/24日在交大藝文空間登場,圖係展場光牆。(圖/交大藝文中心提供)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場一樓左側牆面懸掛陽明交大應藝所校友吳致怡與蘇勻共創這次展覽的主視覺圖像-〈奇.宇宙〉,以圓作為循環交匯之所,以生態連結宇宙,呈現後人類透過各種方式探討自身與他者的未來世界,想像仍在追尋自由的未來世。陽明交大電機系畢業,且有數位媒體背景的藝術家吳哲宇,在一樓服務台前方牆面投影展出的〈靈魂魚〉影像作品,是生成式互動型的NFT藝術品,透過視覺和音樂的交互式效果,使其更具生命感。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即日起至10/24日在交大藝文空間登場,李炳曄的〈海廢塑料頭骨-其生成、流動與綿延〉裝置作品(左),與郝從恩〈新樂園〉作品(右)。(圖/交大藝文中心提供)
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系李炳曄老師的〈海廢塑料頭骨-其生成、流動與綿延〉裝置作品,採投影與實體裝置並置,幻化人類意識的差異與變動。台南藝術大學動畫所羅禾淋老師的〈完美的犯罪—人工智慧的入侵〉即時擷取觀眾的影像,透過人工智慧重新演算,把觀者的驚訝變成數據資料,成為一個人工智慧餵養的Data。張般源的兩件作品〈無題:圖鑑編號15〉和〈在帷幕玻璃上〉將個人生命經驗作為創作基底,進而拓展思考關於身分生產、體形意象與科技影像之間的物性與纏繞關係。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即日起至10/24日在交大藝文空間登場,邀請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施梅紛展出〈鯨魚的死亡凝視〉音樂作品。(圖/交大藝文中心提供)
策展人賴雯淑教授特別邀請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施梅紛展出〈鯨魚的死亡凝視〉音樂作品,其中鯨魚代表地球上無辜的生命,牠們無力抵抗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貪婪,藉由鯨魚消極、已無求生意志的姿態,象徵對人類無言的抗議。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影片〈一隻臺灣黑熊之死——711/568的人間記事〉是紀錄來自大雪山的臺灣黑熊,經歷救援、照養、野放,最後喪命於南投武界山區的完整歷程。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即日起至10/24日在交大藝文空間登場,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顧廣毅老師(圖左二)的《植物移民融入中心》裝置作品。(圖/交大藝文中心提供)
同時,展中更安排陽明交大六燃博物館團隊的〈以雞和蝙蝠為學伴的永續都市新生活〉影片,紀錄該團隊以雞和蝙蝠為學習夥伴,以參與式永續生活設計為路徑,和社區居民、大學生共同營運雞舍,推動蝙蝠保育教育活動,與大眾一起實踐永續都市新生活。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即日起至10/24日在交大藝文空間登場,吳玶萭 〈親密關係的練習〉。(圖/交大藝文中心提供)
陽明交大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的黃兆祺老師和劉禹廷、羅佳華兩位同學共創〈靜立而非靜止〉作品,是擷取胚胎大鼠神經細胞,以鈣離子造影顯微術來記錄神經元動作電位的數據,藉由特殊的培養環境來模擬癲癇病人抽搐發作時神經元的行為,並將這些微觀行為轉化成影像及聲音效果。同樣來自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蕭育源老師,與應藝所校友羅怡婷共創的〈蛋白質人〉,以驅動蛋白為題來觀察其如何重複人類的「工作」與其「工作動機」,了解「工作」在人類與蛋白質人之間的意義。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即日起至10/24日在交大藝文空間登場,蕭育源與羅怡婷共創的〈蛋白質人〉。(圖/交大藝文中心提供)
陽明交大應藝所的多位師生與校友也受邀參展,其中顧廣毅老師的裝置作品〈植物移民融入中心〉是與比利時根特大學生物學教授Sofie Goormachtig的合作計畫,以推測設計來探討未來以黃豆這種高蛋白作物作為環保的肉類替代品之可能。謝啟民老師的〈留白新解〉則以容積渲染技術重新詮釋山水畫的留白,描繪像空氣一樣的大山。賴雯淑老師與孫佳綺共同建置的〈種子庫.交換所〉種子典藏,以及與音樂所校友李以嬋共創的〈蝙蝠洞窟〉聲景作品,都是在回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議題,蘊含著基因、生態系、棲地環境變動的各種訊息。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覽即日起至10/24日在交大藝文空間登場。(圖/交大藝文中心提供)
█「重複與差異:後人類.多元物種」展
展覽日期:2023 / 9/ 21 – 10 / 24
展覽地點:交大校區藝文空間
展覽FB活動頁 https://fb.me/e/5IZtdJb2m
展覽官網 https://posthuman.web.nycu.edu.tw
即時訊息請按讚成為「陽明交大應藝所」FB 粉絲: https://www.facebook.com/NYCU.IAA
展覽宣傳影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NYCU.IAA/videos/1450955745693725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協辦單位:陽明交通大學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推動辦公室、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辦公室、校務大數據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贊助單位:交大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