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文化藝術
弎畫廊2024年首展:生活比夢更浪漫
2024-01-13

【大成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今(2024)年弎畫廊第一檔展出〈生活比夢更浪漫〉,將於1月12日(五)下午15時正式開展,本次展出3位臺灣藝術家戴伶育、郭書瑜、朱曼禎,將替各位帶來充滿現實與理想、奇幻寓言與意象相互交錯浪漫午後,熱烈歡迎各位喜愛藝文朋友們前來蒞臨參與。

在漫長藝術史長河中,浪漫主義與象徵主義,或許可以為本展提供一個觀潮看浪港口與翻江泊岸跳石?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興起,浪漫主義並非一種特定風格,內在情緒表現之外,包容更多題材「入畫」時代,是藝術家為追求創作自由時掀起浪潮,很有趣的是19世紀下半葉,象徵主義在「色彩本身就有直接的表達性」理念上,與浪漫主義旋即有著深厚關係,無論是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沙龍評論中,認為藝術家在19世紀社會轉變之際,需具備「回應當代生活的能力」,還是法國詩人Moréas在1886年《象徵主義宣言》中所述:「為理念穿上感性的外衣,可以感知形式」,兩者有著承先啟後一拍即合,有趣的是,當代藝術思潮中,各種私密幻想、關心自身世界呢喃,浪漫主義與象徵主義是追本溯源時,無法忽視進程;如今,這樣進程在朱曼禎、郭書瑜與戴伶育作品中,看到生活與夢,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擺盪。

朱曼禎每一張畫作並沒明確故事在其中,而那些被朱曼禎稱之為「糾纏」創作狀態,對象不只是木板上油畫顏料,還有在熱帶島嶼上生活聽聞到清幽?紛擾?良善?惡意?在〈怪異的音頻〉裡,白色角龍對黑色兔仔說了什麼?深色魔神仔身披灰白色布幔,又從腳邊拉扯著布角邊緣,天氣在〈換季〉一作裡,宛若有意捉弄,更多點點滴滴則是朱曼禎淬煉觀看電影、文學甚至是演唱會寓言化身,形體在糾纏中顯現,也因糾纏,所有角色是非、善惡、正邪有了流動可能,如果生活比夢更浪漫,朱曼禎奇幻比夢更生活。

麵糰糊狀般人形,一直是郭書瑜畫中最「沒有存在感」主角,極具象徵式的投射與反芻,相較於明確故事,觀者可感受到藝術家透過畫筆,讓「小劇場」在平面的畫作中發酵,往往具有正面意象「可塑性」,在此則是與各種場景或物件融合,呈現了現代人無奈與會心幽默,遊戲玩具包含〈我做得到〉的疊疊樂、〈越界的可能〉拼圖、〈越界的可能〉七巧板、幾何配對智力盒〈將將好〉,其他諸如慶生吹蠟燭、裝飾聖誕樹、清晨賴床等片刻,既自嘲也自勉,作品完成,讓抽象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況味,頓時清晰明朗且可與人分享,如果生活比夢更浪漫,郭書瑜式寓言是生活也是夢。

戴伶育畫作更具表現性與抽象性,「默劇」系列與「關係」系列作品中,筆觸富含表情,透過刷痕、漬痕、刮痕等線性表現,讓無法言說的情緒,滯留在人物之間,而〈等待〉、〈夜間冒險〉、〈日夢〉或〈凌晨三點3:00AM〉等每一件畫作,或許可視為一個逗號,藝術家透過逗號,讓連續性日常生活得以被階段性地紀錄成畫,而這些連續性日常生活,往往都是你我可能經歷過,卻不容易形容支離片段,就像失眠、等待、靜默、沈思、放空與發呆本質一般,支離的片段才是支撐「正常」生活經緯,多數時候,人們急於攤開綺麗緞面,忘卻經緯細膩,在重複性動作中,產生不可避免的些微差異,差異異同,預示著下一件作品聯結關係,如果生活比夢更浪漫,戴伶育意象表現,是夢見浪漫生活。

某些時刻,我們是自己的覺者,萬事萬物,一瞬間,人間有情,彷彿通透萬事,但某些時刻,只因人性太醜,我們又選擇自我隔離,一瞬間,心如槁灰,萬事不關心;生活如果比夢更浪漫,那是因為藝術家是有血有肉凡人,卻又是不俗存在,透過創作寫意自己,且讓寫意適得其所,觀者只需好好地凝視畫作,便可環視自己所處當代情境,生活難道不比夢更浪漫嗎?

展名:生活比夢更浪漫

地點:弎畫廊(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86號)

參展藝術家:戴伶育、郭書瑜、朱曼禎

展期:2024/1/12(五)– 2024/2/24(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