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政治經濟
全力發展農業觀光-點亮台灣之二(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2016-02-14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二月四日是農民節、二月六日是觀光節,由於時值春節前夕、大家都忙著準備過每年最重要的農曆新年,故在政府或民間都沒人在重視這兩個具有政治與經濟意義的大節日,致此兩節日都只在日曆上聊備一格,令人看了不免升起一絲辛酸傷感,其實這兩個節日亦可一起來慶祝、一起併為「農業觀光節」(或可訂在二月五日),讓舉國一起來拚「農業觀光」、一起趁著春節假期到農鄉去走春、去辦國民旅遊,去點亮台灣的農村、農業與農民,讓農鄉社區成為點亮台灣的第二步。

目前全球有在過農曆春節習俗的除了華人社會外還有越南,這原是農業社會生活習俗;「民以食為天」、沒食物吃了就沒有天了,所以農民最大,當農民農田種不出東西來就要變天就要革命了,所以以農工革命起家的毛澤東非常重視農民與農業,他每天都要親自看全國各地的農村與農業收成報表,還要定期搭上「專列」到全國各地去看農村農民和農業;他對農民革命歷史特別專注研究,從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到太平天國短短十年間打下半壁江山,中國歷朝歷代的農民革命史都是他非常重視研究的重點,當他發現中國歷朝的改朝換代大多與農業歉收農民生活難過有關,他就更重視「民以食為天」的農業,所以就「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因此新中國建國十年內他下令大興水利、廣植林木,他更訂「以糧為綱」政策、闢山造田,山腰層層梯田、金浪起伏,山下清流緩緩、如碧似玉;五十年代中期新中國還在「一窮二白」的時代,他已下令整治黃河,包括土地利用的改變、地方性的水資源保護工程及大規模的多目標計劃;1953年(新中國成立第四年)毛澤東親自視察長江三峽、當即決定依照國父孫中山先生1919年發表的「建國方略」籌建三峽水庫以發展大西部農業,毛澤東還為視察三峽賦詩一首「更利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毛澤東詩「水調歌頭:游泳之後段」);後來中國農業年年豐收,六億人民不再飢寒交迫了,毛澤東看了也開顏歡笑,「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毛澤東詩)。所以古今中外不管啥政府只要是不重視農民農業那就準備打包走人、換人換黨做做看了;一個月前中國國民黨輸到脫褲子就是只重視財團不重視農工,其思想觀念做法與1949年以前在中國作法完全如出一轍,所以就只好再嚐一次1949年的大敗績。是故,民進黨一定要記起教訓,誠心誠意重視農業與農民。

共產黨擊垮國民黨後建立新中國,民進黨擊垮國民黨後當然也要建設新台灣,建設新台灣就要有新產業、新農業、新思維、新觀念、新作法;新農業也要與其他產業做異業結盟;以台灣當前經濟發展之最佳情勢則結合觀光業、國民旅遊業來發展農業漁業林木業就是農業發展之最佳策略;國民黨政府七十年來重北輕南的區域經濟發展形成了「北工業南農業」的經濟地理環境,而「北工業」又帶來稠密的城鎮化,所以中北部地區除了山區的一些茶園和高山林區外幾乎鮮少農田可看,很多城市小孩甚至連豬和牛都沒看過而遑論稻田稻秧稻穀了;都市人沒有鄉下景觀可資享受故在放假日就跑到山野林間去渡假,到林務局的林場或退輔會的農場去歡樂假日、去享受山林海濱的別墅假日生活,所以新政府應利用此一趨勢好好發展觀光農業,各農業縣市可利用地形地勢或農漁產品特色發展出有特色有品牌的觀光農業或觀光漁業、觀光農場、觀光果園、觀光牧場、觀光林場;政府的農業部門與觀光部門應成立一個跨部會的輔導小組專司輔導觀光農業之工作,讓台灣的農業能像歐洲農業一樣,在風光明媚的鄉間扮演一個觀光旅遊的要角,為觀光業或國民旅遊增加多元性的旅遊項目;張獻忠在四川寫的「七殺碑」-「天生萬物以養民、民無一物以報天」應改為「天生萬物以養民、民以萬物以報天」,老天即然給台灣鄉間這麼豐富的山光水色、秀麗山河,吾人就應妥為建設發展成宜人遊憩適人渡假遊樂的知性旅遊兼生活育樂的好地方,讓農業生產之附加價值提高、讓農民收益提高、讓城市居民生活品味提高、也讓國民旅遊或觀光產業產值提高,最後進而提高國民生產毛額、提高就業率、提高國民所得,這也是蔡英文總統提倡發展在地經濟之一環。

當然觀光業與農業的整合發展不是空口說白話,加強一些簡單的配套措施如交通的產業道路,鄉間農村的民宿,觀光農場或觀光果園的經營管理,是由私人經營或由農漁會經營或成立合作社經營?政府相關單位都應訂出一套經營管理的輔導辦法,絕不能讓遊客像蝗蟲一樣到農田踐踏農作物,造成農民巨大的損失而無補於增加經濟收益,所以不論由農會、合作社或私人經營管理都要訂定一套管理辦法讓遊客賓至如歸遊興不盡還想再來,讓農民收益大增「分錢分利真忙」(改寫自毛澤東的詩「分田分地真忙」);只要農民生活水準提高了、財富增加了、農村失業率減少了,新政府就成功一大半了;這是發展在地經濟點亮台灣的第二步。(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曾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