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地方新聞
扛厝走溪流 本土文化留
2023-07-26

【大成報記者杜忠聰/臺南報導】為期一週的山珍海味南臺灣社區母語來交陪活動,於7/23週日圓滿順利完成。落實民眾具體感受在地文化的根,從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營造友善母語環境,才能永續傳承到不同年齡階層。並鼓勵社區結合母語與在地飲食文化及家鄉產業,進而創造有特色的地方創生。據策展人劉惠蓉老師表示,這次除了「臺灣唸謠咱的歌 府城南瀛看文化」入選,其中由她指導協助的樂齡王佳榮講師也在初次撰寫計畫,就以「扛厝走溪流 台語文化留」為主題,將台江名產的油蔥酥端上桌,設計了大小朋友都喜歡的童玩體驗樂,也是這次參展中人氣最旺的展區。

台江內海恆古迄今的故事散落各鄰里,緬懷先人早期艱困環境中,大家互相扶持幫忙的臺灣諺語「相放伴 鬥跤手」,滿滿的人情味與關懷溫度,最適合做為鄉土教材,落實母語推廣的方向。只是當傳統文化與母語教育碰在一起時,我們該選擇哪一個呢?就以這次溪南寮興安宮展示的扛「竹籠茨」,不僅深具地文化特色,更是臺灣歷史見證的奇寶,據惠蓉老師說,製作這頂「竹籠茨」的國寶李養匠師雖然已高齡八十多歲,但一說起這造屋時的神采奕奕笑容,就是臺灣樂天知命典範。

這象徵閩南建築文化「竹籠仔厝」外借搬運過程,有南興里施柏男里長、歷史博物館陳怡菁研究員、興安宮文物館黃水樹館長、新寮鎮安宮董事李建德協助,得以順利在國立生活美學館展覽,值得一提的是「茨」這個字,根據怡菁研究員口訪及研究考證,茨是台江風土建築,有移動的功能,而「厝」是磚造的建築、老人嫁妝「大厝」說法,如果能回到尊重地方對於居住使用脈絡,從尊重地方脈絡的意義談歷史變遷,才能突顯意義。於此,身為記者的我聽過惠蓉老師說過「茨」有茅草、葦草蓋房子感覺,但是以教育談建築文化,請大家從「恁厝阮兜」台語有聲繪本裡面尋找吧!

雙手修復記憶裡的轉動,看似平凡不怎麼出色的「風鼓、米籮、扁擔、桌罩」,卻充滿了老舊回憶思親的濃濃味,是老木創生LaoMu-藍晒圖,本著對大地之母的敬意「延續物命 物盡其用」位於南區西門路一段689巷31號,歡迎大家來參觀。活動壓軸令人驚艷名人開講,有茶文化深根30餘年的葉東泰老師、龍崎草地博士林仙化老師以及澎湖褒歌國寶呂坤翰老師夫婦,為這場山珍海味饗宴畫下美麗芬芳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