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臺中市政府斥資19億元興建的大臺中轉運中心,截至7月整體進度達29%;而近來工地主結構出現很多獨立柱引發矚目與討論,好奇這是那種工法?交通局長葉昭甫揭曉答案,這種名為「易利柱」優化工法,採一體成形的柱主筋及螺旋箍筋結構,可因應臺灣位處地震帶的耐震強度,為臺中市首例使用「易利柱」的公共工程,希望打造「大臺中轉運中心興建工程」成為臺中的指標工程。
葉昭甫指出,臺中市規劃水湳、烏日、豐原、臺中等4大轉運中心,市長盧秀燕上任後編列預算,並陸續開工3處轉運中心,包含豐原轉運中心已完工啟用,水湳、大臺中兩處轉運中心正興建中;其中,大臺中轉運中心為振興舊城區的重要大眾運輸交通引擎,該工程於去年6月開工、預計114年下半年完工啟用,工程進行如期如質。
葉昭甫表示,鑑於臺灣位處地震帶,相關建築物耐震規範也日益精進。大臺中轉運中心因主結構多為獨立柱設計,施工廠商為此提出「易利柱」優化工法,以提升柱體耐震強度及結構品質;這種工法採用一體成形的柱主筋及螺旋箍筋結構,並使用CO2冷焊的方式加以固定,以確保結構穩固及提升韌性。
看好大臺中轉運中心新建工程完工後,將可串聯周邊商業活動、活化舊城區,並分流客運及公車動線、改善火車站站前交通,重量級的交通建設備受地方期待;也因工法和傳統不同,「易利柱」施工過程吸引很多營建與建築相關專業者關注、甚至在網路帶動高討論度。
葉昭甫指出,「易利柱」相關作業均於加工廠內組裝完成,可大幅減少組裝誤差及縮短施工時程。在現場施作階段,需使用大型吊車進行吊裝,並以金屬斜撐加以穩固,使柱體保持筆直在日後結構體施作上能更加精準;交通局因此緊盯公共工程耐震強度及施工品質,目前「易利柱」優化工法已於7月完成施作。
交通局補充,大臺中轉運中心規劃為地下3層及地上2層構造物,地下3層做為停車空間,把停車需求內部化;地上1層為轉運中心,提高市區公車與鐵路轉乘的便利性;地上2層則為人工平台,營造行人友善空間。大臺中轉運中心未來啟用後,將達到「7接7轉」,包括轉運鐵路、客運、捷運、公車、汽機車、計程車、自行車,讓臺中交通在舊城區轉運都能接駁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