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科技農業
擴大國會圖書館規模之芻議(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2016-09-19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筆者十多年前在黃木添委員辦公室擔任主任時曾舉辦一次「台灣國會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座談會邀請大台北地區大學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館長及立法委員諸公座談如何擴大壯大台灣國會圖書館至美國國會圖書館之規模,俾為立委諸公研究法案政策之智庫,並為社會各界學術研究之後援,那次各應邀之圖書館館長全員到齊,然立法委員只到主持人黃木添委員和張世良委員、還有協同主持人黃政哲(出錢贊助的協辦單位崇鵬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第五、六屆亦出任台聯黨不分區立法委員),當時全院165位立委可謂鮮有人重視此一世界性之大主題;後來筆者離開五年國會助理工作轉任國會記者又過了十五年,國會圖書館依然如故,只是館長已從政務官改成事務官(好像有降級之勢);台灣國會圖書館之不被重視由此可見一般,不但國會議員不重視、國會助理亦無動於衷,所以台灣國會議員問政之品質也就難登大雅之堂;曾有國民黨立委公開表示國民黨國會助理沒有民進黨國會助理用功,我常說「只要助理用功委員就成功」,現在已經有很多民進黨助理出來當縣市長、縣市議員甚至立法委員、立法院副院長,但國民黨立委卻每況愈下,路愈走愈窄,甚至有一些要回頭已是百年身,這和過去國民黨國會助理不用功有無關係則有待考證;惟從本屆開始民進黨立委席次已大幅遙遙領先國民黨,國會圖書館的使用率是否會大幅增加亦有待觀察,惟事隔將近二十年,筆者再度提出「擴大國會圖書館規模之芻議」之議題,試看多少有心人有心於改善台灣國會研究政策或法律之優質環境,庶幾亦為國會改革增添一些動力動能,為國會議員之問政工作增添一些後援力量,於願足矣!

美國國會圖書館原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它同時扮演美國實際的國家圖書館之角色(這亦是筆者二十年來所主張台灣國會圖書館之角色,蓋國會圖書館較國家圖書館更容易蒐集到國內外資料,且國會本身就是資料製造與資訊流通中心,每天產出大量之資料資訊),現在亦還是世界三大圖書館之一;它成立於1800年4月24日(美國獨立於1776年7月4日),既是在美國獨立24年後就開始成立國會圖書館,成立之初由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捐了自己數千冊藏書和政府預算5000元所購置的740本書及30張地圖就開張成立(比筆者藏書還少一半以上),現在已有藏書3000萬種、超過5800萬份手稿,員工人數3597人(不包括外聘兼任研究人員),現有館舍三大棟建築全在華盛頓特區,第一棟是紀念第二任總統的「約翰、亞當斯大樓」,第二棟是紀念第三任總統的「湯瑪斯、傑佛遜大樓」,第三棟是紀念第四任總統的「詹姆斯、麥迪遜大樓」;像這樣的規模以台灣二十年前的國家經濟實力應在十年間就可追及,可惜國民黨政府為非作歹就不做好事、不為台灣民主政治與國會問政文化留下千萬年不滅之文化資產,不過若現在民進黨政府願急起直追,以二十年之時間與預算或請郭台銘、尹衍樑等大企業家捐贈、則不數年台灣的國會圖書館即可迎頭趕上美國國會圖書館了;屆時台灣國會圖書館將可與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成就相得益彰、相互輝映在世界最重要的政治舞台了。

美國國會圖書館剛成立之初就界定為提供學術界學術研究之圖書館,後來才慢慢轉型為國會議員研究政策法規之智庫角色,將來台灣國會圖書館亦可開放給各大學研究生或學者學術研究之用,讓國會的資料從新店倉庫搬出來放置上架到國會圖書館供社會大眾研究使用,為台灣的學術研究再注入大量的活水,提升台灣學術研究水平。

若台灣國會圖書館要搞到如此進步為國家學術研究做出貢獻,則一定要像美國國會圖書館有對外開放之空間,像現在放在群賢樓內在配予森嚴門禁,一點都沒「公共圖書館」的樣子,有些較膽小學者看到警衛高立兩旁就望之生畏,如何還去享用國會圖書館之館藏資源,所以最好像林森南路的疾病管制署大樓撥給立法院當國會圖書館;當然最理想的就是我常說的將監察院全部撥給立法院使用;監察院員工總數不到450人,其使用空間與立法院空間卻相差無幾,實在太浪費了,而且監察院忠孝東路旁的門面實在較立法院中山南路的門面更冠冕堂皇,更有中央機關的相貌堂皇,中山南路立法院的門面實在太寒酸了(畢竟其原為第二女中之校門嘛),接待外賓就是鋪上紅地毯亦難掩落魄的第三世界國家面貌,實在有損國家顏面;監察院只有450人左右員工,搞一棟二十層高樓辦公可也,而且監察院直接面對人民公務較少,就像考試院搬到木柵郊區或疏散到新莊亦可較安靜做案情之解析,這勿寧是監察院很好的歸宿,所以若監察院能撥給立法院使用,讓中華民國國會有較完整一體的議事研究討論空間,對擴大國會圖書館之規模至國際一流之水準亦有較理想的安排;所以想到擴大國會圖書館之規模又讓筆者再次想到監察院與立法院院區整合使用的諸多優點,當然這是筆者書生淺薄管見,尚待高層賢哲多費苦心,運籌於帷幄之中方能決勝於千里之外。(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曾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