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中興大學土環系終身特聘教授林耀東、植病系終身特聘教授黃振文、資工系教授吳俊霖、動科系教授譚發瑞、義守大學特聘教授翁誌煌、曾靖樺博士、陳映辰博士生共組跨領域研究團隊,研發「智慧化精準肉品品質即時監控技術-農業剩餘資材加值利用」,具有人工智能色彩辨識、環境友善材料、萃取成分顯色穩定、肉品冷鏈鮮度檢測等功能;更具有解決肉品食安及淨零碳排議題、降低排放溫室氣體等貢獻,榮獲第二十屆國家新創獎。
林耀東指出,肉品儲運過程無法有效即時監控鮮度及安全,已造成全球2千億美元/年損失;飼養過程畜產其溫室氣體排放更佔全球排放量18%。而生鮮畜禽肉會因微生物造成脂質氧化酸敗、並滋生沙門氏菌屬等問題,傳統肉品質監控上,則須需採樣後送實驗室分析肉品化學/微生物性質,相當耗時。生鮮畜禽肉品代謝活動和微生物作用,還會產生肉質改變及逸散揮發性鹼性氮 (TVB-N) 化合物,將改變肉品/漁業水產品質。
而傳統肉品品質指示劑如溴酚綠和溴酚藍其高毒性,對人體健康具潛在健康風險。進階版使用色差儀或UV-Vis光譜儀,雖較傳統實驗分析方法快速,但需專業人員操作、且解析度僅達個位數,未能達肉品鮮度所需辨識至小數第一位的精準度;因此開發智慧化精準肉品品質即時監控技術,為食品安全當務之急。
林耀東表示,全球肉品品質指示劑市場2022年時已達1.26億美元,並預期於2032年翻倍上漲至2.43億美元。而高達1.4億噸/年的果皮殘渣廢棄物,未經妥善處理已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如善加運用,則水果殘渣剩餘資材仍富含酚類化合物,具有成色變化、抗氧化和抗菌能力,特定酚類化合物在肉品不同品質下,會展現不同顏色,因此適合應用於即時監控生鮮肉品的鮮度品質。
林耀東透露,團隊研究是以漁業廢棄物蝦蟹殼衍生的幾丁聚醣、及農業水果殘渣剩餘資材萃取其酚類化合物,開發出智慧化精準肉品品質即時監控技術,為全球首次在肉品品質即時監測技術領域中,可把解析度推向小數第一位。
尤其該項技術,除可加值1.4佰萬公噸/年水果殘渣廢棄物,且因即時監控肉品鮮度、減少2,180億美元/年肉品耗損,進而減少畜產飼養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約1,629佰萬公噸/年;同時提升食品安全、加速農漁業廢棄物高值化,符合淨零碳排永續環境目標。未來該技術甚至可加值應用於生醫領域的智慧型醫療敷料、經濟動物飼料營養添加物、生鮮產品保鮮資材等民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