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麻辣開講
台灣新首都之最佳選擇(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2016-03-12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今年一月十六日晚總統大選開票結束,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以壓倒性得票數當選總統,僅隔兩天就有兩位民進黨重量級地方首長要求「遷都」中南部,第一位是高雄市長陳菊(她同時是蔡英文競選總部主任委員)要求設置「總統南部辦公室」及一部份部會南遷到高雄、一些國營事業總管理處也應遷到高雄,不能只把生產工廠設在高雄製造髒亂卻在台北市繳稅;又隔數日台中市長林佳龍亦公開呼籲「國會遷到台中」即「國都南遷、國會先行」;這兩位民進黨重量級地方諸侯領袖如此大聲疾呼「遷都」,「遷都」之議又在社會形成輿論流傳,只是目前新總統尚未接任、政府尚未交接,故輿論論述尚不成氣候之勢;待520新總統新政府相繼就位視事,則「遷都」之論將可能會形成另一股輿論,給新政府製造一些議題。

其實「遷都」之議早在2000年第四屆國會時即由桃園縣選出的黃木添委員提出(筆者當時擔任黃木添立委之辦公室主任),黃木添還聯合陳根德、朱鳳芝三位桃園縣籍立法委員在國會召開公聽會;這是近十多年來首次發生的「遷都」之議,新都地點當然是設定為桃園縣。

吾人當年之所以會提出「遷都」之議有下列數點理由:第一、台北市之發展已達飽和,人口太過稠密、居住空間太小、居住品質太差,房價亦太高而且中南部往台北移居之人口尚源源不絕而來,所以將政治中心外移以紓解一些人口壓力不失為改善台北居民生活品質之良方,故才會提出「遷都」之論;而會主張遷都桃園第一當然是因黃木添委員是桃園縣選出的立法委員,第二是桃園縣當時地價還算相對低廉(與台北市相比),若能在桃園市找一處交通便利約佔地一萬公頃面積來開發為特別行政區之新市鎮,配合高鐵與捷運和高速公路便利之交通,對於易地上班辦公的員工較能接受;而且以新市鎮開發創造新地利價值不但不會給政府財務經費帶來太大負擔反而可能為政府開發新財源,此端看新市鎮之規劃開發與招商而定;而且桃園縣很多原用於勞力密集之工業廠房都已閒置、企業主都已到勞力成本較低廉的東南亞或中國大陸去發展,桃園縣本身也在轉型為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或工商綜合區發展,所以要找一萬公頃之大面積基地來造新市鎮也相對簡單容易;最重要是桃園縣是「國門」之地,以國門之地來發展為國都在國際宣傳方面也較簡單,這是當年會起心動念發想遷都桃園之理由。

如果現在再讓我重新思考「新都」地點,桃園縣(現在的桃園市)還是會名列前茅;蓋若遷離雙北市太遠則中央政府各部會十數萬員工之安置就是很大的問題,若員工未能妥善安置而影響工作、則對政府施政之品質勢必造成不良之影響,這也是遷都首要考慮之處。

古代建都之考慮首在政治與軍事,這方面在蔣介石是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自從他從民國十六年開始五度「剿匪」率兵攻打瑞金山上的毛澤東蘇維埃政權,前四次都因瑞金山區易守難攻而讓蔣介石吃了大敗仗,第五次蔣介石以百萬大軍攻打十萬軍隊的共軍也是因共黨中央意見紛歧、毛澤東的指揮權無法統一貫徹才讓蔣介石稍佔上風,因而引發毛澤東領導紅軍展開二萬五千里長征跑到陝北山區再建一個蘇維埃政府;從此蔣介石就非常迷信「山區建都」之信念;西安事變時蔣介石差一點被楊虎城部下逮個正著,他馬上穿著睡衣翻過窗戶與高牆往山上逃跑,這就是他逃命的本能表現;抗戰時他被日軍追得大江南北亂竄,原本要以武漢三鎮為行都,惟看漢中地區平原千里無險可守、只好再越過三峽跑到重慶山區山洞內躲藏以防日機轟炸;後來敗退台灣他也跑到桃園山區角板山設置戰時中央政府疏散中心,五院院長和重要部會辦公房舍一體俱備;他也曾在南投營建台灣第二個「新市鎮」中興新村作為戰爭時的政府疏散中心,這些都是蔣介石「山區建都」之信念展現;他在台澎金馬42處行館有一大半在山區中,美其名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實就是隨時準備逃跑亡命天涯。這是蔣介石選擇國都的舊思維,不離漢唐明清帝王之想法;其實自「靖康之難」後北宋皇室南遷、王氣南移,南方山區較少,所以後來的元明清三朝甚至之後打垮國民黨政府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建都北方的北京,且元世祖開始依臥媒山而建固若金湯的紫禁城將帝王之家團團圍在城內的宮廷大院之中,除非是超級強大的地動山搖否則以古時之武器是絕對無法撼其寒毛的。

現今軍事武器都能打到外太空了,所以建都之軍事考量就較弱化了,惟政治、經濟、文教、交通甚至環保水源、地理位置才是主要的思考重點;當年沈葆禎和後來的日本總督定台北為台灣首府都是「坐南朝北」以面向北京的君皇或東京的天皇以盡臣子之禮;後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台北已發展成台灣的政治、經濟、文教、軍事(後來大部撤遷桃園地區)、觀光旅遊之中心;日本總督府曾以水源供應之估計台北盆地原只能居住430萬人左右,現在已居住將近700萬人(經濟活動人口近千萬人),所以台北市的承載量已超出太多了,台北街道上熙來攘往的行人都是摩肩擦踵而行;台北市的幾所大學除台灣大學和政治大學外大多像高中校園規模,一點大學氣勢恢宏的樣子都沒有,如何教育出宏觀遠見氣勢磅礡的人才,這些學校都應改造遷出台北市,原校地改為文創園地或育成中心或研發基地,將學術研究與產業研發緊密結合,為大學教育注入活水、創造利基、開發財源、提高學生研發能力,讓大學教育與經濟發展、科技研發結為一體;就像今年春節年假柯文哲市長一聲令下台北市忠孝西路陸橋就拆得精光,重新再創造北門之風華,再恢復台北西區的光榮遠景;重此地走過北門的大橋壓迫感完全消失、北門附近的天空線煥然大開、天明日麗、氣象萬千;所以只要紓解台北市的壓力、改造台北市的城市風貌,台北市還是一座非常美麗的首都。

過去七十年間在國民黨政府重北輕南政策胡作非為之下,台北市是變得較醜陋了、較擁擠了;最近民間有「北北基」合併之聲,尤其是台北縣市合併之聲已傳出多年,惜乎長期執政的國民黨政府視若無睹、充耳不聞、馬耳東風;其實北北基三市早就是一日生活圈,尤其在捷運各線陸續通車啟運之後,若能將北北基三市合而為一再統一整體規劃,「經營大台北、營建新首都」,則大台北亦可營建成一個世界一流的千萬人口大都會、讓世人刮目相看的新首都,只要能紓解原台北市太畸形又沒人性的發展壓力,屆時一動不如一靜,利用舊台北市區的改造與大台北的整體規劃發展,舊瓶裝新酒越陳越香,對於「新首都」而言這應亦是一個甚佳的選擇,值得有關所司與識者參考卓參。

至於中南部翼望的部分部會南遷亦大可不必,關於中央政策的終端服務應可授權地方政府執行,若還不足則可擴充行政院中部、南部、東部之聯合服務中心之職能來代表行政院各部會對中南部與東部民眾之最佳服務,相信以現在科技之發達進步,這種遠距服務已非太困難不便之事;所以遷都一案似可再集思廣益、從長計議,若要遷都也要顧慮國家財政負擔與地區平衡發展及現有十數萬中央政府官員職工之人本、人性之考量;故以吾人管見若能從國土規劃之調整將北北基三市合併整體規劃,則一動不如一靜;從「經營大台北、營建新首都」著手,來紓減台北市人口之壓力與亂發展之亂象,應是台灣新首都甚佳之選擇。(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曾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