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在這次全球性的「武漢肺炎」肆虐下由於台灣防疫處置超乎國際水準而受到各國之極目關注且台灣中央行政效率之明快確實有趕上新加坡行政效率之速度,台灣「國格」的國際地位竟意外提高不少,各國都已明確知曉台灣是個完全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已受到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確認,而且在世界各國(尤其是G20)對台灣防疫醫療水準的高超給予不斷讚賞之下已達國際一流之水平遠非G20很多國家可堪媲美;美國前陸軍部長卡德拉(The Honorable Louis A.Caldera)說「在諸多國力的展示方面軍事力量只是其中一小部份,國力展示的面向非常多元----」,台灣這次展現的防疫醫療能力就是國力的一種;我時常說的營建施工能力也是一種國力的展現,這次工業界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合作組裝口罩生產機器和組成口罩國家隊合作生產口罩之「團結力」「執行力」「危機處理能力」也都是國力的一種展現;前美國駐台代表司徒文說「台灣已是中上等強國」,從這次「武漢肺炎」的防疫與行政管理能力甚至國家元首與最高行政首長的應變處之泰然能力來看,台灣比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代已進步千萬倍,世界各國到處都是讚賞之聲,這與馬英九時代被世界各大媒體的訕笑羞辱真是天壤之別,如果現在再讓司徒文大使回來評論一定會改變他十年前的看法說「台灣已是個准強國的國家」;當然台灣自己還是謙虛一點,距離「強國」的位階台灣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譬如台灣的國民所得還未達到五萬美元(完全開發先進國家)之目標,台灣的社會經濟一直相當落後,貧富差距非常大,很多富人聘僱多人外傭在台灣守護豪宅而自己則住在外國豪宅區等著葛屁讓子女爭奪遺產-自己屍骨則不能安葬入土為安,這是台灣非常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所以縮小貧富差距發展社會經濟是當前政府應快馬加鞭的工作,也是吾人二十多年來不揣淺陋再三獻醜的事,可惜不管國民黨政府或民進黨政府都馬耳東風、而以全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就是富人經濟)為政務重心,才會搞到今天貧富差距如此巨大;值此「武漢肺炎」防疫的捷勝當頭,吾人要順便藉勢藉端再談一個社會經濟的老話題-「社區總體營造」(簡稱社區營造),若台灣社區營造能像防疫工作一樣受到各先進國家之肯定讚賞,那台灣的社會經濟將成功一大半,國民所得邁進五萬美元也將垂手可得,希望政府藉此機會好好規畫推展「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工作以利發展地方社會經濟。
社區營造的種類很多有文化型社區營造、農村型社區營造、衛生型社區營造、環保型社區營造、文康型社區營造、眷村社區營造、藝術村社區營造、國際村社區營造、大學城社區營造、商業型社區營造、產業型社區營造、漁村型社區營造、原民部落社區營造等等,所以社區營造一般可分六個面向:人文教育、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而依筆者膚淺的看法一個社區營造最起碼要做到整潔乾淨與環保衛生兩項,如果沒有做到這兩項那不管景觀生態做得再美麗或產業經濟發展得再興隆、社福醫療做得再完善都沒有太大的社區營造意義,如果社區做到整潔乾淨與環保衛生那社區營造就已成功大半,至少蚊蠅不生溝渠不臭巷弄不髒不亂鼠疫不來則社區就不會有傳染病就不會有瘟疫,社區居民健康就能獲得最大的保障,這也是社區營造最基本意義;大家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參加社區體育文康活動、參加國內外旅遊活動、或各項文化參與活動,年輕人也才能參加社區產業振興活動,業餘參加歌舞育樂活動或參與社區營造之規劃建設造景造園造各種公共藝術,營造出社區特殊在地之人文風味與文史特色,這些都有賴一個社區的整潔乾淨與環保衛生來作發展基礎;現在台灣有將近五百個社區,若每個社區都能發展出自己文史特有之特色,然後大家互相觀摩互相欣賞,這對推動國民旅遊也是一劑非常好的良方,對地方社區產業之發展也是很大催生劑,尤其是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甚佳的激素,社會經濟經過社區營造的淬鍊將產生經濟學裡的生產倍數效果,創造社區經濟發展的新資源與新財富,雖然不太可能像韓國瑜喊的口號「高雄發大財」,但源源不斷的發小財絕對不會是空話的,這是吾人二十多年來時常拙文鼓吹政府要重視發展社會經濟要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原因。
「社區營造」起源於1952年的聯合國開始推動全球的「社區發展運動」,那時國民黨政府剛倉惶逃到台灣尚在心魂不定慌亂不已不知明日的太陽會從何方升起或「日落何方」的驚惶日子,每天枕戈待旦都唯恐不及哪還有心思去管聯合國的「社區發展運動」;不過因中華民國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故蔣介石不顧穿破內褲還是要套一件像樣的西裝裝裝體面,故在1955年他指定木柵為「社區發展運動」的實驗區,算是對聯合國這一偉大政策的回應,1960年代後期在當時省議會議長兼實踐家專董事長(現在的實踐大學)謝東閔推動下政府開始有「社區發展」之核心理念與政策綱要出爐,1972年謝東閔奉令出任台灣省主席,他開始推動兩大政策,一是「客廳即工廠、庭院即農場、陽台即花圃」的小康計畫,另一則是社區發展建設,他撥了很多錢去建設鄉鎮村里水溝建設與村里道路的鋪柏油路面,對村里環境衛生做出很漂亮的成績,這是過去歷任外省省主席所不重視的城市邊沿之鄉間小路建設,後來我很喜歡唱那首西洋歌曲「鄉間小路帶我回家」也與此有關;謝東閔算是對台灣社區發展第一位重視的高階政府首長,其後就再無人重視這個攸關民生的基層地方社會經濟建設了;早在1970年代初期聯合國聘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畫系系主任Dr.S.Grava來台灣研究考察六週,他在他的研究報告中建議教育部輔導台灣大學成立專門研究都市計劃的研究所,因這涉及社會經濟、文化與自然要素,而台大是一所綜合性高等研究學府,具有這種條件來研究台灣的現代化都市計劃工作,幾經變革後最後在1988年台灣大學成立「建築暨城鄉研究所」專門研究城鄉社區發展之規畫設計;一直到1994年行政院文建會也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才又「聞到樓梯響起」但是還是沒見人下來;19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在英國曼徹斯特召開地31屆會員國大會決議增加合作社制度原則第七項「合作社應關懷社區社會」;到1996年台灣中央成立「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由李遠哲博士出任首屆理事長開始協助政府研究一些法規政策,台灣的社區營造才具備學理研究、法規政策與實務規劃設計之完整工具設備,這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這東風也是滿複雜的,這是台灣社區營造至今尚未能「成大功立大業」開花結果的原因,這些原因有下列幾種讓很多事很難順利推展:
第一、 事權分散於各部會,現在和社區營造有關的部會多達十八個,有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社會司、內政部兒童局、內政部警政署,教育部、國防部、行政院退輔會、農委會、原民會、客委會、環保署,衛生福利部、文化部、勞動部、法務部、交通部、經濟部、財政部、各縣市政府、各相關基金會等等幾乎涵蓋行政院各部會皆與「社區營造」有關,這種人人有責最犯公共行政之大忌,其執行結果最後是人人不負責,所謂「三個和尚挑水無水喝」是也,所以中央最好設有一個委員會或辦公室來負責推動可能較有績效,就像現在正在推動的「地方創生」由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在負責一樣較為妥當。
第二、 地方政府一般都不熱衷推動「社區營造」工作,這乃因社區營造事情小而繁多,大多無利可圖(不容易A錢),所以大部份縣市長或鄉鎮區長都不願意幹這種徒勞無功之事,最重要很多村里長沒有「社區營造」概念,只會像韓國瑜一樣在選舉時喊喊口號,真是選上要執行了就草包原形畢露、黔驢技窮;所以政府若真要推動這種利人不利己無利可圖之政策最好先組訓全國各村里長或社區發展委員,教育他們社區發展理念與知識並建立績效考核制度;我時常說阿扁在台北市長任內調高里長薪資與工作費卻不建立考核制度是最無法無天的惡政,所以未來政府一定要建立全國的村里長考核制度,否則乾脆取消村里長嘛!而欲考核村里長績效就從「社區營造」開始,蓋社區營造做好了社區環保衛生都做好了、社區整潔乾淨都進步了、社區活動增加社區整體意識也建立起來社區居民就會更團結更互助合作、社區產業經濟更繁榮發展,甚至國民旅遊觀光產業都會發展起來,斯時全國社會經濟亦會振興起來,那國民經濟水平就會提升起來了。
再來順便提到前面述及的「地方創生」,這是賴清德仿效日本安倍首相搞的「地方創生」之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方案,並訂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這個以鄉鎮為發展單位以地方產業經濟與提升地方就業人口為目標的地方經濟發展方案顯然沒有「社區營造」之文化內涵元素,都完全是發展資本主義之發財策略,加上行政院國發會鼓勵各大財團返鄉認養故鄉的「地方創生」,除非政府另外輔導這些財團成立「社會企業」來促進鄉村的社會經濟發展以消彌鄉村的貧窮戶,否則讓在外經營成功的財團返鄉認養「地方創生」方案,剛好再丟一塊肥肉犒賞這些成功的企業財團,增加這些財團的業外收益,但對振興地方文化或社區環保衛生景觀維護可能沒有多大的助益,所以「地方創生」最好與「社區營造」相結合相輔相成,讓文化產業或文創產業亦融入「地方創生」發展之中,對地方社會經濟之發展或可收多元發展之功效,對地方文化文物之維護典藏亦可克竟其功。
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前後已將近30年,惜乎績效有限對台灣社會經濟發展鮮有顯著效果,面對的問題當然還有很多,只要政府關懷社會基層平民還是可以大力克服的。(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曾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